夏风拂面,暑气渐盛。循高速公路行至广顺出口,沿长广大道前行,僻静山野间,数栋蓝顶灰墙的鸡舍坐落其中,一幢标志有“天农绿壳蛋鸡”大字的产业园区揭开“面纱”。
贵州长顺蛋鸡科技小院
这是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兽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应分第一次见到如此大规模、规范化的养鸡场,而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这里将是她深入科研和学业的根据地。
“这是长顺天农绿壳蛋鸡实业有限公司的绿壳蛋鸡产业园区,也是中国农技协贵州长顺蛋鸡科技小院。”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程振涛是园区的“老熟人”了,他已前后带领过8位学生在此成长、学习。
科技小院是指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科技服务平台和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由来可追溯到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在河北曲周创建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
程振涛与学生们
2021年4月,贵州省首批11家科技小院授牌成立,贵州长顺蛋鸡科技小院正是其一。同年6月,程振涛一行赴长顺县天农绿壳蛋鸡实业有限公司,举行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贵州长顺绿壳蛋鸡科技小院挂牌仪式,并开展技术培训,自此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实际上,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和公司开展合作。”在程振涛的记忆里,长顺天农绿壳蛋鸡实业有限公司创建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过程中,自己已多次来到过这里,也曾展开过校企合作项目,“‘科技小院’这个词汇在贵州是新词汇。我们专业的学生尤其需要实践,所以更是期望可以找到有技术需求且有基本条件可以接受学生和老师入驻的企业,这里正好符合我们的预期。当我和企业联系对接项目落地时,几乎和企业一拍即合。”
长顺绿壳鸡蛋
长顺绿壳蛋鸡蛋外表呈淡绿,入口蛋质弹滑,细腻而不干,清鲜无腥臭,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但在过去,企业和农家培育长顺绿壳蛋鸡时发现,这种鸡苗死亡率高、产蛋率低,大大打击了农户的养殖信心。
“起初,当地主要是通过治疗病鸡的方式挽回损失,但始终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我们小院主要的切入点就是对疫病的净化。”
采样、检测、观察鸡的状态……在小院的日子以“年”为度量衡缓慢推动,最早参与的学生已从校园走向社会,新的学生又加入。
有了科技小院的加持,绿壳蛋鸡的养殖谜题正一步步解开。近年来,小院发挥团队和人才优势,积极组织专家协助企业开展蛋鸡种源疫病净化,通过疫病攻关,贵州长顺蛋鸡的疫病阳性率从30%下降到6%,每只鸡年产蛋量从75枚提高到140枚,成活率从67.5%提高到91.5%。
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分拣鸡蛋
更加优质的鸡苗为企业带来了更好的收益,也为周边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机会。
“现在,我们和周边农户主要有两种合作方式,第一种是市场买卖鸡苗的买卖关系,另一种则是‘公司+农户’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公司为农户提供鸡苗、饲料、疫苗及技术指导,由农户代养鸡苗,约4个月后,公司按一定标准保价回收鸡。”天农绿壳蛋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方伟介绍,2016年至今,已累计合作农户105户,每户每期约培育鸡苗8000到10000只。
数据显示,公司年产蛋量4500万枚,其中65%销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通过大型商场、社区实体店等方式送往市民餐桌。科技小院师生、校企的共同发力在这里实现了最终闭环,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得以兑现。
长顺绿壳鸡蛋
对于学生来说,除了科研中学习到的知识外,在基层一线的经历尤其宝贵。
第一次来到小院的李应分最担心长期只在书本学习的自己是否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到作用,暗暗鼓足利用好在小院实践的机会、充分汲取知识的信心。而在已经在贵州长顺蛋鸡科技小院学习、工作了一年,即将毕业的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学生赵超看来,这段经历是自己尤为难忘的经历。“在科技小院学习的时间里,我实地了解了基层的困难,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行业和领域要耐心、专心才能做好事。”赵超说。
已取得的成果指引向更让人期待的未来。程振涛看来,小院的科研长路仅仅走出了一个开头。“动物疫病净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提高长顺蛋鸡生存率。同时,还需要考虑,小院怎么将研究生培养和企业需求更好地结合。”
程振涛
除了程振涛团队,还有百余师生正深耕于贵州这片沃土。目前,我省科技小院已入驻专家55人、学生67人;开展农民培训430场、22169人次。
放眼全国,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参与、牵头建设了1800多个科技小院。全国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书写出了“小院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睿 周梓颜
编辑 李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原文链接:https://share.eyesnews.cn/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6475638.html